• 省政府新闻办批文·浙新办[2008]17号

  • 龙湾区唯一具有新闻发布资质网站

  • 温州市第一批文明网站

  • 温州市网络文化协会理事单位

  • 市级青年文明号参赛岗

微信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

新闻热线:0577-86966000您所在的位置: 您当前的位置 : 龙湾新闻网  ->  专题专栏  ->  人文龙湾 -> 正文

八旬老翁与永强三十六行

2013年03月06日 09:30:04来源:温州商报字体:

 

陈银弟老人在创作。
卖绡客
丐佬
箍桶
打铜担
讲书先生
兑糖担
陈银弟的近百件木雕作品吸引了大批市民前来观看。
 
 

☉商报记者 赵琛璋 摄影 潘祝平

近一个月来,位于龙湾永兴街道大塘村的陈银弟老人的家俨然成了一间民俗“展览馆”。不少人慕名而来,为的就是一睹由他巧手制作而成的当地旧时“三十六行”的小摆件。

屋主陈银弟出生于1929年,因家中贫寒,上了三年学堂后辍学在家务农。19岁起,当了三年木工学徒。新中国成立后,他进入木工厂,后转入永兴木器厂。直至60岁退休时,陈银弟在木器厂一待就是32年。凭借数十年的精湛手艺和对木活的痴迷,陈银弟萌生了重现永强旧时的“三十六行”的念头。彼时,他已年过八旬。

此后,陈银弟找来废弃的樟木碎料,雕、刻、漆、画,“有时做得兴起,都顾不上吃饭。”老伴叶桂花见他沉醉于此,有时也会帮忙制作些衣物、斗笠等小配件。花了4年多时间,陈银弟先后制作了包括卖绡客、箍桶、剃头担等在内31个行当,个个刻画得栩栩如生,为的就是“给后辈们看看,让他们知道当年生活的艰辛。”陈银弟说,已经消失的这些行当,自己旧时都曾遇到过,制作期间也是凭借当时的印象和其他年长老人的回忆来复刻。

已经完成的小摆件现在就陈列在他家一楼,除了行当,陈银弟也重现了永强旧时的一些宅院民风和人文景观,范公桥便是其中一例,“那时的范公桥好比现在的市场,沙船载着从楠溪江那儿运来的扫帚等器具来此贩售,好不热闹”。

“那时交通也很不方便,去温州办事一个来回就得两天。”陈银弟指着打航船这组摆件回忆说,那会儿在龙湾七甲有一个埠头,算是始发站。待人上船后,几个苦力便在驳坎上一路牵拉,船上的两名船员负责把控方向,“一艘船能坐三四十人,早上出发到茅竹岭差不多得中午11点多,当天下午1点左右就回来,一天只有这两趟”。

陈银弟的老伴说,消息传开后,来家里参观的人一拨接一拨。最多的时候,一天能来上百号人,“有的人看了一次还不过瘾,隔天又带着小孩子过来,一些行当甚至连六十多岁的村民都称从未见过。”陈银弟说,等天气再暖和些,他会继续制作剩余的5个行当。

在WiFi和

3G网络环境下,用智能手机扫描二维码,打开相应网址,即可观看相关图片。 

 

[编辑: 张漫韵] 
关键词:
分享到:

请您文明上网、理性发言,并遵守相关规定。网友评论

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,并不表明龙湾新闻网立场。

龙湾新闻网官方【微信】【微博】

参与龙湾新闻网微信、微博进行新闻互动

微•龙湾

阅读排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