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省政府新闻办批文·浙新办[2008]17号

  • 龙湾区唯一具有新闻发布资质网站

  • 温州市第一批文明网站

  • 温州市网络文化协会理事单位

  • 市级青年文明号参赛岗

微信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

新闻热线:0577-86966000您所在的位置: 您当前的位置 : 龙湾新闻网  ->  专题专栏  ->  人文龙湾 -> 正文

温州方言:瓯越文化的“活化石”

2012年08月28日 23:00:25来源:龙湾新闻网字体:

 

图为温州育英学校蓬勃开展的古诗文朗诵比赛。叶晓东 摄
在温州话系列书籍中,有我区黄瑞华主编的《温州话入门》。叶晓东 摄

  ■孙作勤

  客家有言:宁卖祖宗田,不卖祖宗言。温州方言作为一种古老悠久的语言,任凭时代沿革的步履风云变幻而音谐不变,不管社会进化的千差万别术语增多仍词汇不改。不论日常应用的文辞、词汇、语音,其都与古老的词组、文字脉脉相承,且有典可依,有籍查据。说温州方言特别是龙湾方言为语言中的活化石,真是一点儿也不虚夸。只要潜心在古籍的册页里寻找,方言的每一个字、每一组词,你都会发现“活化石”般地块块粒粒跃现在眼前,都能找到典籍源头所在,而古老得令人亢奋。

  我曾在2008年6月25日《今日龙湾》新闻特写版刊出《乡音袅袅,琐谈方言三两句》一文,不少老读者阅后共鸣有加,望眼欲穿催写续篇,吾亦有意犹未尽之感,故在此重温温州方言的情深意长。

  说方言顺理成章音谐相承

  温州方言谓地处偏僻,道路闭塞不畅通为“路隩”(方言音“汪”)。见《庄子·天下》篇:“弱于德,强于物,其途隩矣”。《庄子》一书出于战国时的经典,距今就有2000多年了。标准话变了,温州方言没变,仍“尘封”在2000多年前,不正是活化石吗?以下试举词语来充分佐证。

  首先,我们最熟悉的就是称谓和时间一类。方言谓“他”为“渠”。早见于陈寿《三国志·吴·赵达传》:“女婿昨来,必是渠所窃”。“渠”便是“他”。又见朱熹《观书有感》:“半亩方塘一鉴开,天光云影共徘徊,问渠哪得清如许,为有源头活水来”。诗中“渠”也是“他”。又见《集韵》:“渠,吴人呼彼称。通作渠”。表示第三人称,相当于“他”。方言谓“明天”为“明朝”(音“门缴”)。见《南朝·宋·鲍熙“拟行路难”》诗之五:“君不见城上日,今瞑没尽去,明朝复更出”,距今1600年左右,历久弥新。

  其次,我们熟识的是事物的称呼。方言谓不经加佐料而煮熟的鸡蛋为“清水白瀹”(方言音“闸”),见《南史》:“齐褚澄谓李彦道:‘汝病非冷非热,当是食白瀹鸡子过多所致’”。《南史》为唐朝李延寿所著,距今千余年。又谓翻耕起来的土块称为“泥坺”(音“佩”),见《说文》:“坺,臿土谓之坺”。《说文》出自东汉许慎,距今近2000年。又曰谷物的量器、容器称“匚斗”(音“方”),见《说文》:“受物之器、象形、读若方……”。谓筷子为“箸”(音“治”),见《说文》:“箸,饭欹也”,又见《通俗文》:“以箸取物曰欹”,仍见《玉篇》:“箸,箸也,饭具也”。

  第三,方言表示动作方面的内容也非常丰富。如指抬头的举动谓为“头努起”(音“耐”),见《酉阳杂俎·冥迹》曰:“流水涓涓芹努芽,织乌双飞客还家”之句。《酉阳杂俎》出自唐朝段成式,距今千余年。谓手提东西为挈(音“切”),见陶渊明《饮酒》诗:“故人赏我趣,挈壶相与至,班荆坐松下,数斟已复醉”。日常中谓替他人沟通关系做好事,称“挈官升篮儿”。“挈”字方言同“提”字应用。谓碰运气、任意行事为“靠造化”,见《红楼梦》第十九回:“想必他将来有些造化”。敬客劝酒说“酒灌”,见《论语·八佾》:“子曰:自己即灌而往者,吾不欲观之矣”。郑玄注:“灌献也”。又注:“灌犹饮也。言赐灌者,服而为尊敬辞也”。谓小儿睡觉“寣寣”:睡一觉而醒称一寣(音“忽”)。见《说文》:“寣,卧惊也,一曰小儿号‘寣寣’”。

  另外,方言谓某地方、地段或该处为“荡地”,也有作“宕地”。永嘉场人因地制宜称为“荡地”。这与当年沙城外开垦淤涨的海涂变成地园称作“荡”有关。明嘉靖至清同治间,永嘉场曾逐步向涂滩开垦,围成“头荡、二荡、三荡”变成熟地种植,其荡作为缴税纳赋的地亩的计量标准沿袭下来,所以指某一片土地为“荡地”,后再引申作地方、地段、该处的词称。或许这就是温州较早开始围海造田的历史文化写真吧。

  以上方言词语话句充分说明,龙湾方言乃至温州方言都是有典籍根源,古今通用,证明方言是名副其实的语言活化石。

  求本真博古通今同宗同源

  温州方言不注意琢磨,听起来音谐杂乱难懂,仿似离普通话标准音十万八千里。其实,细心领会,许多方言完全是标准话的文字谐音,且字义完全一致,可谓是一脉相承。只不过这些字词生僻而已。仔细查阅一下典籍,惊喜就在眼前。有词例为证。

  在表示事物或人物方面,方言同出一家。如将小牛称“牛犝”,见《郭璞注》:“今无角牛”,见标准注音为tong,音义至今相同。永嘉场方言指鲫鱼为“鲋鱼”(音“湖”),见《埤雅·释鱼》:“鲋,小鱼也,即今鲫鱼。其鱼肉厚而美,性不食钓”。另外,把骗取财物的人称为“拐儿”(音“梗儿”)。见《字汇》:“拐,拐骗”。见标准注音为guai er。

  在人物形态方面,方言所对应的字体虽生僻,但多为形意字,言简意赅。如指行动悠缓、迟豫不定,称“冘”(音“由”),见《集韵》:“冘,冘豫不定”。见标准注音为you,古今同义也。谓头不正或倾头为“夨”(音“支”),见《说文》:“夨,倾头也”,见标准注音ze。

  动作方面,这方面的例子更不胜枚举了。如指手摘花蕾或植物嫩芽为“扚”(音“底”),见《字汇》:“扚,手掐,”又见《集韵》:“扚,手指节文”,见标准注音为di。抽拉丝线或绳索为“扽”(音“登”),见《广雅》、《玉篇》都曰:“扽,引也,撼也”,见标准注音为den。用手按压称为“抐”(音“耐”),见《广韵》:“抐,内物水中”,见标准注音为ni。晃动摇摆貌称为“抁”(音“盈”),见《玉篇》:“抁,动也,摇也”,见《聊斋·花姑子》:“一夜,守者困怠并寐,生曚瞳中,觉有人揣之抁之”,见标准注音为yan。把舐吮食物称为“抿”(音“敏”),见《红楼梦》第八回:“黛玉嗑着瓜子,只抿着嘴唇笑”,见标准注音为min。说折断东西为“抝”(音“汪”),见《辍耕录》:“南方谓折花曰抝花”,见标准注音为ao。指扭转、回旋为“捩”(音“擂”),见《唐·韩愈·寄崔二十六立之》:“四座各低面,不敢捩眼窥”,见标准音lie。谓挤牛奶为“挒牛奶”,见《汉语大字典扌部》:“挒,捺也;捩也”,见标准注音lie。

  用方言恰到好处妙语绝伦

  温州方言除与古语言一脉相承,语调谐音大都相同外,还有许多在生活应用中散发无穷魅力的绝妙词组。试分组举例以概其特点。

  首先,是加字凸显强调效果。一种是把“死”、“濛”、“甚”三个副词,作为提升语气的程度标准。如爽死、急死、甜死、好死等;濛丁、濛细、濛碎儿等;好甚、多甚、快甚、暖甚等。第二种将三字组成的词句,中间加“打”字,就会突出、加深含义的份量。如:赶打赶、明打明、紧打紧和贬打贬等。另外,还在动词三字组成的词句中间加“过”字,贬低情节性质。如:走过走、吃过吃、寻过寻、听过听、讲过讲、重过重、着过着、骗过骗、卖过卖和趁过趁等。类似的情形还在重叠词中出现。如:红腊腊、黑沓沓、壮肭肭、圆卵卵、尖溜溜等词。

  其次,常用词与标准词语前后倒置应用。如:“起劲”倒成“劲起”,“先头”倒成“头先”,“好学”倒成“学好”,“好走”倒成“走好”,“作料”倒成“料作”,“心肝”倒成“肝心”,“拖鞋”倒成“鞋拖”等。

  第三,同汉语标准文字一样,具有一字多音、一字多用、一字多义的特点。如:汉语一字多音、多用、多义的“台”字,可以读作tai,象台湾、戏台;可以读作tai,象台州、又同胎;可以读作yi,象姓氏的“台”;可以读作si,通“嗣”,继承之意,“嗣”古作台。温州方言有“铺”字即可读pu,为四音,一字既当名词,又当动词,又作数量词。“铺盖”指被褥,“床铺”指卧具,“铺陈”指嫁妆陈设,“铺展”指摊平、装扮、点缀,“铺地”指洒水,又一个“铺地”指用嘴喷液体物质,“铺面”指门市商店,铺程”指路途距离的计量,“铺路”指介绍经贸买卖;还有一个“铺路”指修筑道路。

  第四,通过生活生产的习惯,充分发挥想象活用文字。一是常有以形状特征来用词组语,且恰当、易懂。如:把食品麻花说作“稻杆绳”,把油枣说作“琵琶梗”,把植物的菠菜说作“八棱菜”,把革命草说作“乌鳢籘”,把动物蜥蜴说作“蛇曲”,壁虎说作“五爪龙”等。二是凭客观现象产生恰当巧妙的词语。如表示面对麻烦、挫折、失败称为“冇解”,引意为枷锁解不开。表示两处工作不方便称为“两头吊”,引意为两边悬挂着不可调和。表示说话大噪门而性质恶劣称为“牢腔”,引意为监狱里牢头的传话口气。表示亲手容易、方便的交易称“递对手儿”,意为一递一接即可双方办事欲成。三是尽力避讳,选择吉祥谐音的词语应用。如将中药名的连翘称为“连桥”,苍术、白术改称“苍竹、白竹”;避“窍”、避“绝”。将身体部位的舌头改叫“口近”(赚钱意);肚子饱胀改为“肚里内内牢”;避“折”、“胀”。

  最后,温州方言还有其特殊的表现形式。如将“显”字作为肯定词;将“着”字作为赞同词;将“罢”字作为完成或结束词;将“儿”字作为助词等。

  历经沧海桑田,有过辩论纷争,温州方言千百年来与世隔绝,封闭壅塞,逐成语言的“独立王国”。但是我们的先民总会发挥语言的绝妙神功,生活中用方言吟诵《诗经》、《唐诗》、《元曲》仍是那如此的顺溜和谐与平仄。如吟《北朝民歌·木兰诗》:“……脱我战时袍,着我旧时裳。当窗理云鬓,对镜帖花黄。出门看火伴,火伴皆惊惶。同行十二年,不知木兰是女郎。”又如吟《唐诗?李白?早发白帝城》:“朝辞白帝彩云间,千里江陵一日还。两岸猿声啼不住,轻舟已过万重山。”方言读古诗词一点儿也不拗口,和谐自然,这是先人的一大奇迹神功。

  在温州方言的哺育滋润下,先民们照常攻读诗书,妙手著作,吟诵赋词;民间的文娱、艺术、演出活动活跃频繁;科榜惊现蝉联连绵迹象让人惊喜,科场榜上以王十朋为代表的科甲取士近二千名;还诞生出以叶适为代表的“永嘉学派”,造就“四灵诗派”、“高则诚南戏”,刘基学术、孙诒让“训诂”、“契文举例”,“三孙五黄”、“东瓯三杰”脱颖而出。与此同时,“温州杂剧”的风起、瓯剧的布世,文化空间繁荣;也孕育了永嘉高官名宦张璁等一代名流。新时代,温州乡音“混沌”依旧,老山前线温籍报务人员立捷功,百万温商驰骋寰球,创誉于“敢争天下先”的惊世举动,载入新纪元。

  “天不怕,地不怕,就怕温州人说温州话”。温州话的复杂性,一直被认为是全中国最难学习的方言之一。语言作为文化的一部分,当下普通话的普及、泊来语纵横,温州方言在下一代的传承方面任重道远。可喜的是,温州出现了沈克成、金文平、金城壕等一大批传承、推广温州话的有识之士,出版了十余部的温州话相关书籍。《温州话》、《温州方言词典》、《百晓教你学说温州话》、《温州方言韵略》和《温州话字林》等书籍一一上架,沟通新老温州人。在温州书城一楼问询台,我还看到一本《温州话入门》校本教材。仔细翻阅,意外发现是我们龙湾区外国语小学校长黄瑞华所编。温州育英学校等学校还开展古诗文朗诵比赛活动,弘扬传统文化。在此,我真挚地希望,我们这一代受温州方言抚育过的人们,主动播散文化种子,积极传承方言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,让乡音永驻乡间,莫把这“活化石”般的珍宝丢失,为温州历史文化名城的不断博大精深添砖加瓦。

[编辑: 王兴] 
关键词:
分享到:

请您文明上网、理性发言,并遵守相关规定。网友评论

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,并不表明龙湾新闻网立场。

龙湾新闻网官方【微信】【微博】

参与龙湾新闻网微信、微博进行新闻互动

微•龙湾

阅读排行